從 <溏心風暴> 到 <心中有鬼> Part I
爭產和贍養費突然便得這麽好看。夏雨和李司棋最棒,說的不是編劇給的對白,而是演技,起承轉合,身體語言,說話的語調和停頓,根本就是甲級表演,蒙嘉慧的三腳貓功夫,還是留給鄭伊健吧。成套劇最煩就是林峯說:沒有常在心的日子,第一千三百四十二萬天,晴。另外長腳蟹,傻佬同傻婆,Oh My God。米雪似乎沒有大發揮,沒有感情線,應找一個再中性些的演員,陳玉蓮應是首選。蔡騏說得好,大契話:耳聽三分假,眼看未為真,但轉頭又說自己的眼是證據,自己駁自己,律師果然係律師,洞察力很強。
<心中有鬼>未看也知套戲唔係講鬼,一定又是人自己嚇自己。八十年代香港興彊屍片,有笑片成份,有色情,有動作,香港鬼片 genre 就是 a combination of other genres。但自從 The Sixth Sense 和 The Other 在香港上映後,整個亞洲的鬼片也變了,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(alineation),疏離導致有 uncertainty 出現,我們對着電腦和手機都多於真人,understanding 少了,猜疑,不肯定,這些都是"鬼"的特性。我常說在街上踫上前度就等如見鬼,原因一:最好不要見到,見到都盼見唔到;原因二:it's the return of the familiar as the unfamiliar,這是 Freud 所講的 uncanny。以前熟悉的和親切的現在一眼見番,就陌生起來,感覺很詭異。近年亞洲鬼片要求劇本都最尾有個 twist (例如彭氏兄弟的<見鬼>和陳可辛的<三更之回家>),所謂鬼,其實是人,可能是自己,也可能是自己最親愛過的人。被鬼嚇其實是個精神分裂 (schizophrenic and psychotic) 的 moment,我們其實時常自己嚇自己。
<心中有鬼> 的英文片名叫 Matrimony,即夫婦之間的關係。八成自己嚇自己 (self-haunting) 的鬼片都是靠婚姻 (marriage) 來帶出那個 twist:The Sixth Sense, The Other, 三更之回家,看來 intimacy 真的對 self-identity 給了一個定位。另外,matrimony 牽涉都 alimony,即細契最關心的贍養費。Intimacy 一不平衡,就有虧欠的情況出現,我們時常說:她/他是來攞債的,<溏心風暴> 是典型 family melodrama,放在香港,爭的只有是錢,所以成齣劇就是講怎樣不給錢過你。(西方 family melodrama 不同,主角通常不會克服困難,只會學衛蘭離家出走,體會過後,另覓一個 new self。) 究竟鬼片的那筆情債又是怎樣的呢?不是用錢又是用什麽去償還呢?下回再寫。
Monday, May 28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